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读书愉快,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

手机阅读 | 免费注册 | 用户登陆 | 忘记密码

首页>历史军事>大唐不良人> 第十八章 会议

上一章 | 作品目录 | 下一章 | 报错求片

背景色: 字体: [ ]

第十八章 会议

    “他们去了周留城。”



    “周留城在哪?地图呢?”



    苏大为将地图摊开。



    薛绍义和刘仁愿,及唐军一帮将领,纷纷将脑袋凑过来。



    这是一次军事会议。



    参与人是唐军如今在泗沘城所有重要将领。



    “在这在这,靠近海边,靠近南面。”



    薛绍义用手指在地图上戳了戳。



    “轻点,地图戳破了你赔啊!”



    苏大为瞪了他一眼。



    薛绍义讪讪的将手收回,一脸尴尬的笑。



    他有时候容易上头,就是容易兴奋。



    不过此人也是一员有能力的猛将,否则也不会坐上折冲府都尉的位置,成为刘仁愿在百济的左右手之一。



    苏大为眼光盯着地图,越看越像,忍不住道:“这里靠近白江?”



    “对,从这里一直往西,是白江口,可通海船。”



    薛绍义道。



    白江口?



    苏大为多看了两眼。



    从地图上看,倭人若来,必是从对马岛乘船,然后沿着百济沿岸,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



    最合适,最近的一处港口,便是白江口。



    难怪,难怪会在这里与大唐那场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苏大为心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一仗,看来是倭国中大兄皇子,为了支持扶余丰,所以命倭国水军,倾巢而出。



    扶余丰与中大兄,看来是一对好基友啊。



    “阿弥。”



    刘仁愿的声音打断了苏大为的沉思。



    “什么?”



    “你怎么看?”



    可恶的刘大胡子,最近越来越往狄仁杰大兄的方向发展了,动不动就来句阿弥你怎么看。



    什么你怎么看,我又不是元芳。



    等等,狄仁杰大兄身边好像没看到一个叫元芳的人,下次见面时问问他。



    收回散乱的思绪,苏大为清咳一声道:“百济叛军现在以扶余丰为旗帜,但他们没去别的城,而是去距离泗沘并不远的周留城,依我看,有两种意图。”



    “说下去。”



    “一则,扶余丰是百济王族派往倭国的质子,他本身就有极强的倭国烙印,扶持扶余丰对倭国大为有利,所以倭人肯定是全力支持。



    周留城,沿白江瞬息可至,这是方便倭人从海上补给支援扶余丰。”



    “呵呵,这些百济人倒不笨,倒和我们的想法相似。”刘仁愿摸着大胡子,一双圆眼微微闪动,似在冷笑。



    不过他的胡子太大,实在看不清他的嘴型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



    “正是。我们占住泗沘,便可立于不败之地,哪怕百济人真的把全境封锁,背后的大海他们封不住,靠着大唐水师,我们还能获得一定的补给。”



    苏大为指了指地图上的周留城:“我看百济人选周留做据点,倒与我们的方略一模一样。”



    这摆明就是个抄作业的。



    就好像两人下棋,百济人见唐人走了一步,便学着也来这么一步。



    可见,百济人心里还是没底气啊。



    也对,任何国,被大唐十五天内给灭了,脊梁骨只怕都打断了。



    别看他们现在闹得欢,心里对大唐还是怕得要命。



    “你只说了第一个意图,还有第二个呢?”



    “第二个就是近。距离泗沘城近,这摆明了他们迫不及待,想以此为前进基地,待开春后,就要展开对泗沘的攻势了。



    不过这些百济人意志不坚定,据点放在白江口这个位置,就是给自己留了退路。



    万一不成,还想着从白江出海,逃往倭国吧大概。”



    “是有那么点意思。”



    刘仁愿摸着大胡子点点头。



    停了数息,帐内所有将领一齐大笑起来。



    这倒不是轻视百济人,而是建立在大唐赫赫武功上,自有一番傲气。



    从百济人这种布署里,细微不可察的对大唐的怯懦,学生抄老师作业的效仿,令唐将们忍不住发笑。



    虽然,现在的局势十分恶劣。



    但在场的将领,显然没什么畏惧之情。



    “百济人,现在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吧。”



    “二十万对咱们一万。”



    “开春后,倭人肯定也会出兵。”



    “高句丽人想必也不会闲着。”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刘仁愿摸着大胡子,眯起眼睛,向众将脸上扫过:“诸位觉得咱们一万,对上数十万贼军,可怕吗?”



    “不怕。”



    “为何?”



    “咱们能灭他们一次,便能灭二次!”



    薛绍义抱拳大声道:“只怕他们不敢来,若来,属下求为先锋。”



    “壮哉。”



    刘仁愿拍拍他的肩膀,以壮其志。



    将属下们的神情纷纷收在眼里,心道:诸将精气尚在,军心可用。



    他的目光又落到苏大为身上。



    见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表现兴奋,但面容沉毅,显得不焦不躁。



    心中不由赞许:每逢大事有静气,苏大为此人,身上有名将之姿,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又想到此前苏大为提议唐军收缩至泗沘,进行战略收缩。



    眼光也是卓然。



    其实退守泗沘,绝不是苏大为一人的决定。



    而是唐军上下,已有这种共识。



    包括刘仁愿心里,也有收缩战线的想法。



    我军人少,叛军势大,此时再将本不多的兵力分散出去,殊为不智。



    拳头只有握紧了,才有力量。



    不过苏大为是第一个将其提出来的人,还是让刘仁愿十分欣赏。



    刘仁愿为人粗中有细。



    表面大大咧咧,可他是军二代,也是入过弘文馆进学的。



    若真把他当一员莽将,那就错了。



    平时军略会议,他习惯让属下发言,他再择优而用。



    这是他用人的思路。



    令属下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幸亏当时咱们退守泗沘,如果现在还在熊津,四面皆是叛军,断了水路补给,情况不堪设想。”



    将领中有人道:“如今背靠大海,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不断绝,便立于不败之地。”



    “不,还得提防一事。”



    苏大为开口道:“我军不熟悉百济的气候,不知道严冬究竟有多酷寒,这个冬季,要提防因冻伤或风寒大量减员。”



    这话一说,刘仁愿心中一凛,点头道:“阿弥所言甚是,这件事我会交由军中医生去办,还有冬衣得多备一些,炭火柴薪都不能断,姜汤也多备些,给巡逻和守城轮换下来的将士,喝点姜汤去去寒。”



    刘仁愿的决定,自然是一片拥护。



    可以让下面的士卒舒服点,开春后大战时,能多几分战力,自然是极好的。



    “我现在才知道,为何苏定方大总管,要在战后一个月,便匆匆带着主力返唐。”



    苏大为看着地图,忍不住感概道:“若是再晚一些,大雪落下,大军就不方便行动了,现在咱们一万人,光靠海路补给都吃力。



    如果当时是十几万大军留下,只怕会活活拖垮。”



    这话自刘仁愿以下,皆深以为然。



    如果苏定方不带大唐主力撤离,可以想像到,因为冻饿而减员,会是一个极可怕的数字。



    因为入冬,季风不对,海路大船想运粮过来也极困难。



    就算能运,也运不了供十几万大军的粮草。



    到那时,不是把这支唐军拖垮,便是把大唐的后勤补给线给拖垮。



    皆是陷入战略被动。



    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说直白一点,大唐常备军,如今不过二十五万人。



    十几万大军,已经是大唐一半的常备兵力。



    若这批人折在半岛。



    别说收服百济和高句丽。



    只怕大唐本土,都会出现剧烈动荡。



    没错,按折冲府的兵力配置,除了二十五万常备军,还有五十万预备役。



    在极端情况下,这些青壮也可以征召入伍,进行紧急动员。



    可那是在国家遭到灭国威胁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干。



    正常的情况,折冲府兵三年一轮值,常备军二十五万,剩下的青壮要在家种田的。



    不然粮食从哪来?



    常备军征战数年,也得退下去休整,让预备役顶上来。



    这样的交替循环,才能保持唐军的战力不失。



    所以,如果一但大唐损兵十万,就要出大问题了。



    苏定方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每一步都踩在节点上,处处以快为先。



    快若闪电。



    半月灭百济。



    一月镇抚,然后迅速撤离,只留一万唐军镇守。



    剩下的靠百济地方自保。



    看起来十分仓促,好像白白给百济人反叛的机会。



    实则正合兵法,先为不可败,而后求胜。



    百济王族都被绑回长安了,建制和地方全都被打散了。



    就算反叛,其力量,也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大唐能灭百济一次。



    就能将这些复国之人,再灭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