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读书愉快,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

手机阅读 | 免费注册 | 用户登陆 | 忘记密码

首页>历史军事>帝国太师> 第37章 军政

上一章 | 作品目录 | 下一章 | 报错求片

背景色: 字体: [ ]

第37章 军政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燕王之前因资金紧张,已将部分军士年底要发放的军饷,挪作军队开拔至满泾上。

    本来燕王指望这次大功,用父皇给自己的奖赏来补这个亏空。

    但燕王没有想到,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居然会抓自己派往北平的赛哈智一行人。随着赛哈智手下供出,自己与张玉示意赛哈智,将父皇赐给张辅的宅子挪为他用。

    父皇已在之前,遣中使告知自己,自己与张玉将在满泾的战功与亵渎圣旨的罪行,就此功过相抵。

    由于每个藩王都在京师有情报人员,而父皇对此又采取了默许。所以燕王与张玉之前没有料到锦衣卫指挥使宋忠,居然会去抓赛哈智一行人。

    之后他们虽然猜到宋忠此举,应该是出于朱允炆的授意,但已于事无补。

    燕王在大骂朱允炆与宋忠一番后,泄了些恨。恢复理智的他,并随后与张玉议了三个法子,来解决年底的军饷。

    其一、与已暗通款曲的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一起对蒙古大汗额勒伯克、瓦剌另一个首领浩海达裕为首的北元宣战……以再立新功的封赏,来解决资金问题。

    听到燕王如此说,张玉当即表示:“即便立刻就能获得皇上的准许,将粮草等调集到北平就不是短时间能做到。对年底就得发放军饷的我方来说,自就更属于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第一个法子,就此胎死腹中。

    其二、向与己方关系不错的亲王借贷。

    燕王知道与自己相好的那几位弟弟,实际上的生活谈不上勤俭,反而排场很大。所以燕王听到张玉提出这个法子时,他并摇着头地否了。

    其三、在北平全境展开肃贪行动,用贪官的家财来为军士发薪。

    这个法子是燕王提出来的。燕王之所以提出这个法子,是燕王清楚大明但凡开战,父皇必先整治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父皇之前将大明十五万贪官剥皮、千刀万剐后,这些贪官留下的钱财,自然就流入到国库。而且燕王清清楚楚地知道其数量之多,甚至占据了明军这些年南征北战,一半以上的军费。

    只是张玉认为,就现在北平与山西的关系,一旦走漏了风声。那些贪官若是为了保全家人,而去投效晋王的话,恐怕北平会生出些意想不到的乱子。

    张玉也不是没想过,去向晋商强买强卖。

    但晋商这几年的存在,不仅一改北平之前物资匮乏的现象。而且张玉与燕王都希望在各地都有人脉的晋商,将来能为燕王所用。再说张玉与燕王,皆认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

    因此这种知法犯法、杀鸡取卵的念想,张玉也就只是在脑中一闪。

    想来想去,燕王与张玉都觉得只能采用第三个法子。毕竟贪官生出的乱子,比军士闹饷所产生的麻烦,要容易解决得多。

    如果不是张辅三人,今天提出人参这生意。张玉知道燕王明天一大早,将会召见北平按察使陈瑛……

    但在此刻,听完燕王说完张辅提出的“人参方案”,张玉却叹道:“文弼将精力用在这等事上,不务正业”。

    “而且文弼将他妻子的嫁妆,都拿了出来”。张玉摇着头地接着道。

    燕王大笑地说:“文弼也不算不务正业。他这个想法确实能让人脉极广的晋商,加快为我所用”。

    “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期,若能用不见血的法子弄来钱与物资,更是好事”燕王接着说。

    燕王从不约束属下通过合法渠道,去满足欲望。

    燕王认为只要合法,纳妓为妾也好、生活奢侈也罢、或用撒钱去获得当好汉的快感等等行径。虽然燕王不会明着去提倡,但他也不会明令去反对。

    一切事务的推动,都是由人的欲望而形成。燕王不会接受他管辖之地,是一潭死水。

    燕王丝毫不介意张辅、陈懋、王友等部下,赚到大钱。先不说这比他们铤而走险去贪,要好。心中有大格局的燕王,亦认为利益均沾,会让他与他的部下们更加牢不可分。

    这时,张玉拿出四封从朝鲜发来的密信呈给燕王,张玉道:“这是臣刚在外朝,从我方派去的使者取来的朝鲜信函”。

    看到封口完好无损,燕王并开始阅读由朝鲜藩王李成桂、朝鲜世子李芳硕、朝鲜二王子李芳果、朝鲜五王子李芳远的分别来信。

    将李成桂的信看完,燕王将看完的信递给张玉后,他便开始阅读第二封信……

    见张玉也如自己之前,阅读李芳远的信最为用心。待张玉看完,燕王重新拿起李元芳的来信,开始他的第二次阅读。

    两人思考了许久,将近天明之时,燕王才道:“世美,对于李成桂的请求。孤认为像奢侈品这种虚的,若不违制,可以全部满足;涉及到军政这种实的,若不违制、若不妨碍李远芳,也可以全答应”。

    “至于李芳硕、李芳果,虚的,可以答应;实的,捡不打紧的,答应一两件”。

    “李远芳的话,只要他的请求不违制,尽可答应”。

    张玉在前元之时并与当时的高丽,打过交道。所以对现在更名为朝鲜的高丽,张玉一直都有切实的了解。

    因此张玉也与燕王一样,认为李远芳,将会是未来的朝鲜国之主。

    再加上人情,在大明藩国之间向来是你来我往,张玉不由赞道:“殿下英明”。

    看到殿外天色已亮,将紧要的事情都一一处理好的燕王,并准备去都司主持操练。

    谁知,燕王与张玉刚走出大殿,大雨却在此时再次从天而降。

    燕王让张玉去休息后,便对殿外的宦官令道:“召顾都司、陈指挥进宫”。

    张辅一大早就来到都司。

    来了一会,张辅就看到包括陈懋、王友在内的袍泽,纷纷赶至都司。

    他们刚在都司校场集合,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却将所有人,都淋成落汤鸡。

    在自己的屋内,看着窗外的大雨与杨柳互溶的景色,耳中充满雨落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张辅在此时打了个喷嚏。

    不会是受寒了吧?这是打完喷嚏后,张辅的第一反应。

    又干坐了会,见大雨转成暴雨,张辅猜到这雨一时半会肯定是停不了,他便向王友的屋内走去。

    见王友不在,张辅猜到王友可能在陈懋屋内。

    想到陈懋可能会利用此时的大雨,去落实人参那事。闲得无聊的张辅虽想去听听,但他知道自己一旦进去将会喧宾夺主。

    而一旦喧宾夺主,性格同样强势的陈懋必然会不痛快,张辅并打消了这个念头。张辅不是那种因控制不了自己的控制欲,而咎由自取地制造矛盾之人。

    虽然张辅不知道有多少袍泽参与了“人参”那生意,但张辅知道向来傲气的柳升不会去参与。所以,他并来到柳升的屋内。

    正在看《旧唐书》的柳升,看到张辅一进来就称自己的字“子渐”,柳升笑着道:“看来文弼,也没有参与人参那买卖”。

    张辅摇了摇头,道:“有份。但具体的事情,我信得过舜卿(陈懋之字)”。

    看到柳升有些发窘,张辅并打岔地问道:“子渐,在读《旧唐书》的哪一段”?

    柳升勉强地笑道:“在反复看唐灭高句丽”。

    请张辅坐下,又给张辅泡了一杯茶,柳升坐下后问道:“我在想高句丽与朝鲜,到底有没有关联”?

    张辅正色地道:“英国公李勣灭东突厥汗国后,随唐太宗北征高句丽之时,就向太宗提出准屠高句丽。太宗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否了英国公的屠城之请,而将自己的私库用于犒赏大军”。

    “乾封元年(666年),英国公率大军再攻高句丽。英国公于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攻破高句丽都城平壤,而灭高句丽国。”

    “你说没有太宗皇帝的钳制,唐高宗李治也没有开私库犒赏。英国公会不会屠城”?张辅问道。

    柳升稍微一想,就猜到英国公李勣必然屠了城。柳升道:“那么现在的朝鲜人,应该是安东都护府唐军的后裔”。

    张辅淡淡地道:“现在朝鲜的都城为汉城,汉城的意思就是汉人居住的城市。朝鲜人与高句丽人没有任何关系。反倒是满泾之地的野人女真,才是高句丽真正的遗民”。

    柳升将宋之前的史书对高句丽民族习俗的描述,与他对野人女真习俗的认知一比较,他并发现野人女真的习俗与史书所描写的高句丽民族的习俗,确实极为相似。

    见柳升更加专注地翻看《旧唐书》,感到头越来越沉的张辅,并起身告辞。张辅既不想打搅柳升,也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病了。

    打着伞,张辅从都司直接回到家中。

    一直对昨晚食盒所剩之肉,有疑心的李丽质看到丈夫回来,并准备问丈夫为什么一大早起来就将食盒的肉吃完。但看到丈夫面红耳赤,李丽质并连忙用手去摸丈夫的额头。

    察觉到丈夫的额头很烫,李丽质关心地道:“文弼,你受寒了”。

    看到妻子随之准备出去,知道妻子是准备给自己请郎中,张辅立即拉住妻子的手,道:“丽质,给我弄一碗姜汤。我喝了后,再睡一觉就会没事”。

    见妻子正欲说话,张辅道:“别告诉任何人我病了,之前我曾夸下海口自己不会生病”。

    李丽质微微一怔,觉得还是先按丈夫所说去做。若是丈夫起来后,额头还发烫,自己再去郎中也不迟。

    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李丽质已发现自己的丈夫,喜欢充当好汉。

    所以她李丽质理解丈夫为什么拦住她,此刻去请郎中。好汉嘛,自然是不会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