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读书愉快,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

手机阅读 | 免费注册 | 用户登陆 | 忘记密码

首页>历史军事>帝国太师> 第47章 能力

上一章 | 作品目录 | 下一章 | 报错求片

背景色: 字体: [ ]

第47章 能力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八月初五中午,兴和昨天早上开始下的中雨,于此时已变成大雨。这让兴和当地人在室外谈话时,已能看到对方呵出的白气。

    地处高原的兴和虽然只和北平相隔六百里地,但两地之间的高差却有两里的悬殊。不过六百里地,分成七天走,让李丽质等初来高原之人,有了一个适应高原气候的过程。

    因此这行人,除了几个昨天在雨中嬉戏的孩童有些受凉以外,没人病倒。

    兴和总兵谭渊、副总兵省吉;兴和卫指挥同知刘才、款台两人;兴和卫指挥佥事童信、麻子帖木儿、猫儿、亦赖冷蛮四人;以及准备回北平的万余骑兵、数万家眷正在城门等候换防军士的到来。

    谭渊自辽东抚顺与张辅一别后,他先跟着燕王来到大宁。燕王回北平之前,将他任命为兴和总兵官,此后谭渊即与他的知己省吉,率兵来到兴和,并一直镇守到今天。

    昨天再接到传令兵的报信,说张辅等今天中午会赶至兴和。等得心急的谭渊,不顾雨天,立即令大军开始着手准备明天回北平。

    军士们以及他们的家眷早就打理好行装,所以他们要做的只是给贵重行礼做些防雨措施。因此昨天晚上之前,他们这些人就轻松地完成回北平的所有准备。

    为何他们都这么急?

    一来北平与兴和是两个概念,他们想回北平。

    二来是由于这几个月,北平分别有张辅、郡主朱玉英、世子朱高炽这三个婚礼。谭渊这总兵当得,用谭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远客打尖的鸿胪寺(明朝负责外交的部门)官员”。这些人压根就受不了呆在边城兴和,却鲜有军功的生活。

    落汤鸡一样的谭渊一见同为落汤鸡的张辅下马,他并大笑地走了过来,与张辅拥抱后,谭渊又与苏火耳灰等人,分别来了一个热情的拥抱。

    见张辅已与省吉等人拥抱后,谭渊与张辅走到城门下,他并从怀中掏出一份清单,递给张辅后,谭渊对刚让他家丁交大去取印的张辅不好意思地道:“本来应该设宴接风,奈何兴和城小,根本无法请这么多人吃饭”。

    张辅在交接清单盖上印,将清单递还给谭渊后,笑着说:“我就当老谭,欠下我一顿饭”。

    将清单收入怀中,发现张辅脸上的理解,知道张辅在开玩笑的谭渊大笑道:“回北平,随你选馆子”。

    与谭渊、省吉等将的家眷见过后,张辅对已经上了马的谭渊、省吉等人拱手道:“一路顺风”!

    “在北平等你们得胜而归”!谭渊、省吉等人回道。

    令家眷们先进城,目送谭渊等人之时,张辅对一旁的刘才等同知、佥事道:“燕王口令,从即刻起,尔等皆为战时的参将”。

    款台一听张辅此言,高兴地问道:“打鞑靼?还是打兀良哈”?

    张辅看一眼一脸兴奋的款台,道:“十月之前,先募兵、练兵。十月之后,再决定打谁”。

    款台闻此,有些失望,但对已经习惯服从张辅军令的他,还是立即回道:“属下立即让儿郎们,去各部落说咱们募兵”。

    “告诉那些首领,送一名能战的战士从军,赏二十两白银;小旗百两;总旗三百两;百夫长五百两、千夫长一千两。军官必须携带他属下前来。若要等同的货物,得一个月后”。张辅点头地道。

    款台不认为兴和四周的部落,会将有经验的军官送来。而且款台认为在这些部落,最多能征来两千兵。但他还是立即应诺,款台明白张辅只是让他告知,并非是要他做到这些。

    当谭渊等消失于自己的视线后,张辅对刘才道:“接下来,你还是得将重心放在山西上。燕王让我告知,只要平安无事,就算一功”。

    防山西,属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能摆在台面之事。不能摆在台面,也就是不能算军功之事。一直对此担心的刘才,听到燕王承诺只要无事,并算一功,他不由地松了口气。

    刘才自己倒好说,但他得给他手下们一个交代。

    听到刘才说:“好”,张辅待家眷们全都进城,才令道:“咱们进城”。

    进城之际,与王友喝过几次酒的宋瑄小声地向王友问道:“咱能从这些部落,募集多少兵”?王友大咧咧地回道:“最多两千”。

    见宋瑄有些失望,王友一脸耐人寻味地细声地说:“但部落首领既可以自己联合起来,去抢他们北边那些部落的人;他们也可以与咱们在十月之后,一起去抢。”

    “咱们要的是能战之兵,部落首领要的是好处。只要能做到与大漠多数人去各取所需,咱们练五千兵、打三次奔袭战,并非很难”。王友这么说时,脸上生出了得意之情。

    细细一想,认为王友所言有理的宋瑄,看到王友一脸得意。宋瑄笑着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要十月,才开战吗”?

    王友哈哈一笑,压低声音地道:“送了请帖,不来参加世子的婚礼之人,肯定不是咱的朋友。而那些送了请帖,连一个回信都没有的,自然就是敌人。这三个月的等待,就是为了看清谁是朋友?谁是墙头草?谁是敌人”?

    宋瑄听到王友这么一说,他就知道王友并非是自己之前所判断之人。很明显,一个只会军阵的暴徒,说不出这种话的。

    宋瑄虽然很早就来了燕王这里,但他与张辅、王友一起的行军作战,去年年底是头一次。所以宋瑄对王友的最大印象,就是王友在京师,独自一人出燕王府去会秦淮名妓。

    再加上在不少袍泽口中,宋瑄又得知了王友一些胆大包天之事。宋瑄将王友看作一个暴徒,实属正常。不过宋瑄现在仍将王友当作一个暴徒,他只是给王友换了一个前缀,即很有脑子的暴徒。

    众将与张辅一起来到兴和卫指挥衙门的大堂,待张辅在正中央坐好,诸将按战时官职、军龄站好后,王友出列言道:“谭总兵留下可供大军一月的粮草,白银五千两,牛六千头,羊两万只”。

    张辅根本就没看当时那清单,所以听到刘才这么一说,他有些愣住。从北平来的将领都知道老谭在任期间,少有出征,所以对老谭能留下这么多东西都有些诧异。

    张辅不容商量地道:“咱们离开兴和之时,留下的物资要翻倍”。

    老谭他们在少有出征的情况下,还能留下这么多物资,他们走后若不留下翻倍的物资,岂不被人耻笑?所以众将随即的应诺声,格外响亮。

    “下去跟你们手下说,不得十人以上地结伴出去。违者每人一军棍”。见众将再次应诺,张辅接着对王狗儿道:“王参将,兴和的军法就靠你了”。

    见王狗儿有些无奈地应诺,张辅认真地诸将道:“维护军纪是得罪人的事情,你们若是觉得狗儿做不到秉公执法,可以毛遂自荐。我保证,只要能做到秉公执法,军功绝不少你这一份”。

    看到众将纷纷说王狗儿能秉公执法,张辅又道:“若是狗儿秉公执法到在列诸将身上,若谁怀恨在心,做出报复之举的话,军法无情”。

    看到众将还是推举王狗儿为军法官,张辅看一眼已脸色淡然的王狗儿,最后对诸将令道:“今天就到这,八号正式议事”。

    见张辅说完,并起身离去。众将看了看自己之前被雨淋湿,现已被体温烘干的衣裳,他们越好先回去看看军士是否得以吃饱穿暖,然后就酒桌上再见。

    而张辅一到衙门后院的屋里,就趴在床上睡了。

    这些日子,由于压力而导致用脑过度,他平均每天只睡了一个多时辰。所以不一会儿,暂时得以放松的张辅,便发出了鼾声。

    京师此时的傍晚,微风徐徐,气候宜人。换上锦衣的李景隆,正准备从衙门去黄子澄的别院。

    黄子澄,名湜,子澄实为其字。来自江西分宜的黄子澄,在洪武十八年的会试中取得第一。

    只是在当年的殿试中,一开始他就被陛下不怒自威的气势所压。当陛下声如洪钟地问他多少岁,黄子澄还是能勉强答道:“三十四。”

    但陛下再问他是哪年出生时,一直被陛下虎视着的黄子澄,因一时紧张而支吾起来。因此举被陛下降分,让本来可为状元的黄子澄,在殿试中屈居探花。

    黄子澄的才学,任谁都无法否认。否则他绝不能从翰林编修升到翰林修撰,再擢至伴读东宫,最后累迁至正三品的太常寺卿。

    朱允炆刚为太孙之时,曾坐在宫中东角门向父亲的伴读黄子澄请教:“诸王不但位尊辈高、拥有重兵,而且并不尊重孤。日后,该怎么办”?黄子澄按照普通亲王的配备,而答道:“亲王三卫,只能自守。日后只要调集大军,即可让其臣服”。

    见太孙将信将疑,黄子澄又引经据典地道:“昔日西汉七国并非不强,而最终却灭亡了。大小强弱视情势各不相同,而顺逆之理也各异也”。

    虽然朱允炆对“大小强弱视情势各不相同,而顺逆之理也各异也”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辞,有些迷糊。但朱允炆知道西汉七国被灭之事,于是朱允炆因此而放了心,并从此称黄子澄为先生。

    李景隆与黄子澄是忘年交,现在的李景隆除了不知道黄子澄曾与皇太孙在东角门有那么一席话外,李景隆对黄子澄的其他事都无所不知。

    李景隆很欣赏黄子澄的才能,黄子澄亦欣赏着李景隆对大事有着一阵见血的见解。他们认为,就凭着他们的见解,在将来势必能有大作为。

    虽然不少人在背后说什么“自古空谈多误事”,但他们将其当作小人之言而一笑了之。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背后如此说他们的人,多数人连说都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