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读书愉快,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

手机阅读 | 免费注册 | 用户登陆 | 忘记密码

首页>历史军事>帝国太师> 第9章 皇恩

上一章 | 作品目录 | 下一章 | 报错求片

背景色: 字体: [ ]

第9章 皇恩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王友回府之时,已是亥时初(晚上9点)。

    王友原本想在睡觉之前,与张辅说说说说话。但想到张辅被两个宦官看着,而王友不想看到那两个人的脸,便直接就去睡觉了。

    王友和其他护卫头目一样不确定,皇上为什么要找两个人看着张辅。但王友不跟其他护卫头目那般不无羡慕地说:“指挥已经简在帝心”。

    王友反而有点同情张辅。他认为张辅与他一样,是那种能约束自己,但痛恨他人无故来约束自己的人。哪怕这个人是皇上。

    好几次王友都想跟张辅说,在京城这般束缚,还不如去兖州那大山去落草。只是这玩笑的成本太高,让王友只能将玩笑咽在喉中。

    虽说玩笑,但王友真不是没有这么想过。

    王友看到这么多公侯伯都督被赐死,让现在的王友觉得,所谓的功名富贵其实如同过眼烟云。

    这次王友单独出府,何尝不是因为觉得这样还没意思。在今天单独出府之前,王友甚至已经做好被遣返原籍当兵的准备。

    所以他对宫里两个宦官,从来不假以颜色。对某些袍泽与宦官说说笑笑的行径,王友甚至感到恶心。

    若不是张辅有提醒自己,在尚未将弟兄们带回北平之前,咱们还在执行燕王的军令。王友自己都觉得自己那张口无遮拦的嘴,什么都可能说得出。

    第二天,即大年二十二清晨,中护卫虽在寒风中的校场站得笔直,但不少人双眼之中已有时隐时现的戾气。

    看到张辅精神奕奕地走来,这些中护卫眼神中的戾气才消失。

    倒不是全因为张辅善于指挥作战。

    之前张辅为了维护他们的荣誉,能去甩宦官的嘴巴。这样不惜冒着得罪陛下,去维护他们的长官,怎能不让他们心有触动呢?

    而且指挥为了给他们治伤,更是用他自己的金银,去请京师的郎中。又请太医指导这些郎中,替他们扎银针疗伤。

    将这些都看在眼里的军士,每次感到压抑的时候看到比他们更压抑的张辅时,他们的压抑就有所减退。向来心高气傲的指挥能忍受,为什么自己不能忍受?

    至于如同指挥跟屁虫的宦官?中护卫们早已对其视而不见。

    张辅站在指挥台上,锐利地扫了望着他的军士一眼,然后他中气十足地道:“今天是倒数第二天。明天再操练一上午,二十四号大家便可以回乡祭祖”。

    王友听到张辅这么说,再又看到宋瑄等人有在松气,他有些懵了。

    王友更没有想到下午严少监与小魏子跟着张辅一起出去,但却没有再与张辅一起回来。他想去问张辅为什么?

    但张辅上午一直对他没什么好脸色,王友认为张辅是在怪他昨天私自出去,也就只得忍住心中这好奇。

    严少监他们的离开,虽然王府所有人松了一口气,但也有人在想皇上为什么之前会派宦官来,现在又为什么突然将其撤走?

    当然也就这么稍微一想,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多想无益。

    深夜,李景隆还在皇宫。是陛下突然把他召来的。

    “九江,朕有听说你父亲曾与部下约过婚姻。所以朕这些年,才一直没有为你做主”。朱元璋看着李景隆说道。

    “回禀陛下。臣确实听到父亲旧部,有如此一说。但父亲生前,从未对臣说过此事”。李景隆坦然地说道。

    朱元璋盯了李景隆一会,见李景隆一直坦然处之,问道:“那九江认为你父亲,有没有可能只是忘了此事”?

    李景隆心中一紧,咬了咬牙,回禀:“臣不知。陛下让臣怎么做,臣就怎么办”。

    殿内沉默了许久,朱元璋目光锐利地看着李景隆,道:“这事朕也无法确定。你自己看着办”。

    说完,朱元璋又问道:“九江,你可知王保保的事迹”?

    “臣略有耳闻”。李景隆回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用你自己的话,来评评王保保”。

    “王保保虽为汉人,但既已效忠前朝,为前朝尽忠符合忠臣的标准”。说完此话,李景隆有点心中打鼓。

    “继续说下去”。朱元璋此时的语气不含任何情绪。

    “若不是元顺帝昏庸,看不出王保保应对我大明之策的高明。臣认为大明北伐,还得多用上几年”。李景隆侃侃而谈着。

    “大军攻占大都后,徐达以汤和为先锋攻打在太原的王保保,但被王保保在山西韩店击破。若不是顺帝与太子还在内斗,若不是王保保汉人身份不被接受,元军或许能获得喘息之机”。朱元璋道。

    “洪武五年,朕令徐达、你父以及冯胜兵分三路,攻打北元。但只有冯胜这路军获胜,以至北元那边有了中兴的迹象”。朱元璋接着说道。

    见李景隆面呈惭愧,朱元璋接着说:“朕在洪武四年九月七日,册立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在洪武八年八月二十二日王保保身死之前,朕更是不少于十次写信劝降他。但奈何那厮,竟愿愚忠至死”。

    看到皇上一脸感伤,李景隆心中可谓五味杂陈。皇上此时缅怀的,可是以少胜多的敌方大将。

    “虽然朕曾说王保保为元室曹操,但朕若得此奇男子辅助,定拜他为真太师。若能如此,何愁北元以及东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不向朕称臣”?

    说完此话,朱元璋又对有些懵的李景隆道:“有时你认为是假的东西,是因为你的敌人希望你认为假的。但说到底,是你并没有看清事务的实质”。

    见李景隆不知所以地谢恩自己的指教,朱元璋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你可以下去了”。

    李景隆走后,朱元璋在御书案上的白纸上写到:“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写完后,朱元璋对一直在旁的提督太监令道:“明日将这字与他之前为护卫花的钱,当着所有护卫的面都给了他。来京的燕王中卫,按朕的亲卫标准发过年物资”。

    待提督太监出去落实自己的旨意,一个人在殿中的朱元璋因之前向李景隆提起王保保,而想起当年与他一起打天下,今日却被他赐死的功臣们。

    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并非不知道自己诛杀功臣,会有负面影响。但是朱元璋从来没忘他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元廷有着太多目无法纪之官,而让他倍感欺压。

    留着这些已忘初心的功臣是长痛,杀了这些目无大明律的功臣是短痛。更何况这些功臣已经在参与甚至挑起他皇子、皇孙的争嫡之争。

    为了大明将来有更好的明天,他只能选择短痛。

    大年二十三的清晨,张雨婷出门就看到因还在下的鹅毛大雪,已将王府换上白装。

    张雨婷无暇细看,她这几天累得有些心力交瘁。朱玉英来到京师的当天晚上,就去了四舅徐增寿家里。这些天,是她名不正言不顺地主持京师燕王府的运作。

    雪上加霜的是,严妙华有天还告诉张雨婷,中护卫时不时有流露战场上才有的嗜血状态。不过陈懋他们正在积极调剂中护卫的情绪。

    张雨婷她知道在战场下来的人,进入正常生活就已绝非易事。现在还被这么圣上派来的宦官无形地约束着。

    这么细细一想,张雨婷并明白严妙华所说千真万确。

    顺着这个思路,张雨婷就庆幸二叔在不知兵的宦官当着中护卫的面说,中卫不如锦衣卫之时,能立即甩了宦官一个嘴巴。

    否则本来应该放假却还在操练的中护卫们,很可能会冲上去将那宦官乱拳打死。

    这些敢于直面生死的精锐,与嗜血的亡命之徒在心理层面上其实没什么两样,更何况他们现在还处于被压抑中。

    后来又知道二叔自己出钱请郎中,说二十四号准时放假等事。自幼在三叔祖母王氏熏陶之下的张雨婷,知道中护卫的忍耐已快见底了。

    二叔对人向来舍得。但二叔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此举,不仅会让人怀疑自己是在收买人心,并可能触怒皇上。

    也只有二叔认定中护卫处于营啸边缘,他才会铤而走险。“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选择之时虽然有点难,但却不得不为之。

    到了此刻,张雨婷虽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来的,但她已经猜到这是皇上对她与她二叔的考验。

    所以张雨婷并没有因接下来圣上赐二叔字;当着中护卫给二叔之前垫的钱;给中护卫与天子亲卫同样的待遇这三件事,而感到意外。

    赐那样的字,是在揭明之前一切就是在考验二叔,字就是考核的评价;当着中护卫给二叔之前垫的钱;给中卫与天子亲卫同样的待遇,是让中护卫感受皇恩浩荡。

    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人就必须承受与之相应的责任。不然给你坐这个位子,你也坐不长久。张雨婷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圣上没给她自己评价,其实是好的评价。圣上一生只褒奖浴血奋战的将士,其他一律少有褒奖。

    但若是做的不如圣上之意,圣上可不会沉默。皇上定会让做得不好之人,立即领教他那刻薄而又诛心的言辞。

    想到这,张雨婷准备去严妙华屋里,褒奖一下她。以及告诉严妙华,对陈懋他们这些天一直在积极地缓和士兵们的情绪,她极为认可。

    若不是没有陈懋他们在设法缓和士兵情绪,张辅也不敢接连两天下午出府。当然,陈懋他们之中不包括王友这个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