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顶点小说网,读书愉快,有事请随时给管理员留言

手机阅读 | 免费注册 | 用户登陆 | 忘记密码

首页>历史军事>帝国太师> 第80章 喜忧参半

上一章 | 作品目录 | 下一章 | 报错求片

背景色: 字体: [ ]

第80章 喜忧参半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自张辅拒接圣旨的消息,在王公大臣这个圈子中传开后,李景隆便知道削藩,已踢到铁板。

    之前先帝病重,李景隆知道只有朱允炆、靖江王朱赞仪、梅殷这三个晚辈在先帝身旁伺候;先帝仙去,建文又密不发丧;直到将先帝葬于孝陵一个月后,建文才将先帝驾崩的消息,告知于多数亲王。

    建文这种操作,李景隆起先是感到费解的。后黄子澄解释,这是由于担心亲王不服新帝,他们才不得不如此。

    李景隆熟读史诗,他明白这个关键时候,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更何况李景隆还知道不少亲王对既不是长孙、亦不是嫡孙的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这事上,他们就一直不服。

    所以,朱允炆初登大宝,为防亲王们出幺蛾子,而密不发丧,李景隆在思量后,他能理解。

    至于自己当时没被建文告知,李景隆知道这是由于新帝并没有将自己当作他的铁杆。对此,李景隆虽有些失落,但也没多在乎。

    但是随后梅殷声称先帝驾崩之前,曾密令他辅佐建文。梅殷此举,不仅让李景隆重新犯疑起来;更让大明勋贵这个圈子之人,对先帝的突然离世之事,开始重新审阅起来。

    公、侯、伯、都督们认为梅殷这话,只能糊弄那些涉世未深之人。他们这些从刀光剑影之中走出来的功勋,是不会相信先帝会下这种既不符合先帝为人,又脱离世事人情的托孤秘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帝不去不令在京,且拥有三卫的皇子皇孙,去辅佐建文?反而托孤于,没有一兵一卒的外姓女婿?深知先帝聪明睿智的功勋们,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

    做事注重成效的先帝,怎么可能会将托孤的重任,交予一个实际上没有任何执行能力之人呢?即便论亲,这世界有几个人,会在自己子孙与外姓的女婿之间,去选择相信外姓女婿呢?

    而且功勋们都知道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先帝,仅仅对自己的子侄孙辈在触犯大明律之时,能网开一面。

    先帝对自己的女婿,可没这种待遇。如先帝在洪武三十年,便有将嫡女安庆主公的驸马欧阳伦,以“走私罪”赐死的实例。

    没错,之前梅殷宣称自己被先帝托孤,对有独立思考能力之人反而起了反作用。如李景隆就知道,现在不少人都认为梅殷实际上是在宣称“此地无银三百两”。

    因此张辅拒接圣旨,虽被朱赞仪、徐辉祖、梅殷、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称之为大逆不道,但多数功勋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张辅拒接圣旨的理由是:“他是大明燕国的臣子,深受先帝与燕王之恩。鉴于此时先帝驾崩、燕王病重,各种流言满天飞,他只会依先帝仙去前的明旨与燕王之令办差”……

    对秘旨真实性的怀疑,相对于这些功勋,张辅只不过是说出来罢了。所以张辅拒接圣旨,让多数武臣保持了沉默。

    在京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功勋,虽然没有去公开质疑圣旨的真实性,但他们还不至于去对京师之外提出质疑的张辅,去口是心非地去指责。

    更何况之前,建文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升到正一品之事;削藩削得将他叔叔湘王全家,逼得自焚之事,就已让行伍出身的功勋们认为:建文帝不仅违背祖制,且为人薄情寡义。

    再加上对燕王实力与性情有着切实的认识,不少在京功勋都认为建文此人,压根不值得去帮。

    也是功勋之臣中一员的李景隆,再加上他本身又没有与燕王这方有私怨。所以本身就有患得患失地李景隆,他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起来,一点都不奇怪。

    在京功勋对张辅抗旨的沉默,让建文这个自认为福泽深厚、实则无半点恩惠于军人的君主,对在京的多数武将彻底寒了心。

    而在靖江王、梅殷、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黄观等人的嘴中,张辅则是一个大逆不道、骄奢淫逸,日后必遭五雷轰顶的暴徒。

    一边是对张辅抗旨,保持沉默的功勋;一边是与自己同仇敌忾的支持者。两相比较之下,建文帝对他这些铁杆的喜爱,自然也就与日俱增。

    在与铁杆在宫中议事之时,收到燕王长史葛城的消息,得知燕王一直是装病之后,虽然建文帝在皇宫敏锐察觉到梅殷、黄子澄、黄观有些慌神,但兵部尚书齐泰却立即冷静地道:“陛下已令杨文都督率兵十万前往开平,讨伐张辅。”

    “加上朱忠都督的三万大军,我军这十三万的正义之师,必然能对燕贼瞎鼓捣的三大营,展开雷霆一击。击败恶少张辅、收复开平后,杨都督再一鼓作气拿下兴和,最后定能与在真定的大将军耿炳文,对燕贼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齐泰沉声地接着道。

    靖江王朱赞仪闻此,补充地道:“十一祖(蜀王)已令左军都督瞿能从成都开拔;臣侄也已令广西都指挥使韩观,率广西军勤王;春叔(沐春)虽病重,但春叔已令部分征麓川之军,在急赴京师的路上。”

    “四川、广西、云南之兵,不仅历经百战且作战骁勇,其效法安南火器之神黎元澄的火器,更是远胜燕贼所具备的火器”。

    “再者六祖(楚王)雄踞湖广,待清理完湘戾王(‘戾’是建文对湘王朱柏的谥号)的残余势力后,便能一起用兵于燕贼”。

    “燕贼虽狡诈,他那些骄兵悍将虽悍勇,但他们毕竟只是占据一隅之地。坐拥天下的陛下,定能将燕贼,如将周、齐、湘、代、岷五王一样,削之”。朱赞仪自信满满地道。

    这时方孝孺情状激昂,双目含泪地道:“我仁义之师定能战胜燕贼的虎狼之兵”!

    觉得臣子们所言极是,建文帝不由地踌躇满志、雄心万丈起来。

    只是让建文帝没想到的是,他与臣子的议事,宫中有人一字不漏地将其写成密信。

    这密信从南到北,抵达北平后,被当时还在装病的燕王、张玉、道衍、朱能阅后,它又辗转来到开平。这密信被燕王世子阅后,它最后抵达于跌荡沟,来到刚指挥五军营将杨文逼往辽东的张辅手上。

    在蓝天碧云之下、尸骸成山之间,浑身煞气的张辅打开了这信。

    看完这信,张辅先是嘴角浮现一股藐视,然后才将这密信张辅还给刚刚送信于他的锦衣卫。张辅明白这信是要存档,便于日后清算的。

    见锦衣卫将密信收入怀中,张辅问道:“安南除了司徒黎元澄外,是不是还有一个善于制造火器的黎元澄”?

    由于之前燕王与燕王世子,对自己问过同样的问题,这个与长相与路人一样的锦衣卫立即回道:“据属下所知,安南司徒黎元澄对火器很有研究”。

    张辅先是一愣,令身边的亲兵点燃狼烟后,再向锦衣卫问道:“黎元澄研制的火器与咱大明焦玉焦大人研制的火器,有何不同”?

    “黎元澄所研制的火器射程要比咱们的火器的射程,起码远一百步(50米)。而且云南都司之兵,更是依照黎元澄研制的三眼统组成了一支“轮射”的火枪队。”

    “据云南谍报,南方军团在攻打麓川,这排成三排轮流射击的火枪队战功赫赫”。换了一口气,锦衣卫接着言道。

    看到锦衣卫回答得如此流利,张辅猜到想必殿下与世子曾向他问过同样的问题。张辅再次问道:“殿下对此,怎么说”?

    锦衣卫丝毫不奇怪张辅如此问,张总兵若不如此聪明,他凭什么能用只有五万的五军营,将拥军十万的杨文逼往辽东。

    再注意到开平方向升起狼烟,锦衣卫回道:“殿下已差属下同路的同僚,立即回京。燕王令回京的锦衣卫去转告徐增寿都督,燕王令他去详细调查云南的火枪队与黎元澄”。

    张辅微微点头,压下心中的焦虑,他发现正北方方向,出现了正向自己飞速而来的己方游骑兵,张辅立即对锦衣卫令道:“好,你忙你自个的差使去”。

    听到游骑兵兴奋地向自己禀道:“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喇帖木儿自漠北率众来归”。

    张辅暗暗嘘了一口气,沉声地哨骑令道:“上马带路,我得立即去迎接贺老叔”。

    翻身上马后,张辅立即大声令道:“陈旭依旧督左哨军;王通依旧督右哨军;王友依旧督中军;陈懋依旧督左掖军;柳升依旧都右掖军。”

    徐忠依旧任神机将军;薛禄任骠骑将军(纯重骑兵部队);王聪依旧任轻车将军(能在车上作战的盾阵兵部队);薛贵依旧任鹰扬将军(纯轻骑兵部队)”。

    看一眼略显焦急的陈懋,张辅接着道:“陈懋依旧任游击将军,督前哨军。

    见诸将皆看向自己,张辅大声言道:“各军打起精神地列阵并进,不可让新入伙的同僚,小瞧了咱们”。

    听到诸将大声应诺,张辅最后沉声令道:“向北出发”。

    《明太祖实录》三十一年五月一日的词条显示:沐春是踰年卒,踰年即时间超过一年的意思。结合着沐春有功,最后却并没有被朱棣追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沐春加入了建文军。

    而靖江王朱赞仪在永乐年间,朱棣曾有过将其亲王爵位贬为郡王的想法,后念在自己的堂兄抵挡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有功,才作罢。不过靖江王朱赞仪在永乐六年便去世,死时只有二十六岁。

    至于楚王与蜀王等亲王,日后若接着写下去,会再有详细交代,此时就不说明了。